69年,父亲被下放农场,临走前在院里种下一棵树,说:看它的影子
1969年的冬天,记忆已经像被冻住的窗花,只剩下一些尖锐的碎片。
1969年的冬天,记忆已经像被冻住的窗花,只剩下一些尖锐的碎片。
我盯着它,看了很久很久,久到窗外的太阳都挪了位置,把一小块光斑从地板的这头,移到了那头。
两岁半离疆,记忆里是呼图壁的风与奶香。父母曾在此相遇——陆军十三医院的白杨树下,许下一生之约。四十五载灯下絮语,故乡成了心口的朱砂。
10月16日,中国残联原主席、作家张海迪通过其个人认证微博@白杨树沙沙响 公开回应近期网络上对其攻击、污蔑和造谣行为。张海迪表示,一个人如果没有坚定和坚强的意志力,足以被这些东西击倒打垮,“好人就是好人,任何抹黑都没有用”。
人对祖国的认知,是像老槐树的年轮一样,一圈圈慢慢长出来的。我生在上世纪70年代末,记忆的起点是奶奶坐在炕沿上哼的歌——“一条大河波浪宽,风吹稻花香两岸”。那时我才刚到奶奶腰那么高,攥着她的衣角问:“奶奶,这条河在哪儿呀?比咱们的汾河还宽吗?”奶奶就笑,皱纹里盛
是夏天的晚上。中关村的大街上静悄悄的。和晖一起骑了自行车,从清华对面的新东方一路骑过来。路边白杨夹道,地上有它们高大整齐的影子。光线不是很强,远处霓虹闪烁。
茅盾先生笔下的白杨树,不是植物学意义上的白杨,而是一种精神图腾的具象化。在黄土高原单调的背景上,那些"笔直的干,笔直的枝"的白杨树,以一种近乎固执的姿态挺立着,成为茅盾人格理想的投射。
据说,任何一种单一植被,当大面积地被种植和生长起来以后都会显现出一种特殊的美。这种特殊的美无法预计,只有大面积种植的事实出现的时候,才能在其中收获无尽的丰富性。